近年来,滨州市公安机关创新建立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社会化、路面管控网格化、源头监管常态化新模式,构织市、县、乡(镇)、村四级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网络,以体系化管理为滨州“乡村振兴”助力护航。全市连续五年杜绝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连续五年下降。2017年,全市道路交通事故四项指标全面大幅下降,未发生一起死亡3人以上道路交通事故。 三级机构、四级网络,管理触角“纵横合围” 每天7时30分,是滨州市滨城区梁才街道东大赵村的村民们打工外出的时间,村里的孩子们也陆续出门等校车。在进出村庄主要路口的“交通劝导站”,道路交通安全协管员贾清华等人每天都早早守候在这里,一边提醒着外出村民注意交通安全,一边看护着等校车的孩子们。在滨州市,像贾清华这样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协管员有9600余名,像东大赵村这样的交通服务站、劝导站遍布在4972个行政村(居),交通安全管理触角延伸到乡村“最后一公里”。 滨州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2%,县、乡、村道路占全市公路总里程的80%,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问题多,任务重。滨州市公安局在深入调研后认为,筑牢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防线,必须构筑严密的管理网络。滨州市公安局提请市政府出台了《滨州市道路交通安全责任制规定》,从顶层设计抓起,将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了各级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任务要求。全市建立健全道路交通安全“竖到底、横到边”的市、县(区)、乡(镇办)三级机构,构织了市、县(区)、乡(镇办)、村(居)四级管理网络。市、县(区)两级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委员会设专兼职主任,有专门办公场所,配备专职工作人员。92个乡镇(街道)建立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综合协调机构,乡镇交通安全管理员集中办公,组织、协调、落实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工作,开展道路交通安全知识宣传教育,4972个行政村(居)建立交通安全服务站、劝导站。 三级包保、三长负责,管理权责“精细明确” 机构网络健全是基础,权责明晰是抓手。滨州市道路交通安全委员会建立健全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三级包保责任制,县领导包保乡镇、办事处、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交通安全管理以及辖区国、省道和城区主干道路的管理;乡镇、街道领导包保村庄、县乡村道路、农村客运站管理,以及辖区驾驶人、车辆的管理;村“两委”成员包本村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 滨州市公安局按照行政区划和管辖范围,将全市6县4区划分为10个战区,由各分县局“一把手”任战区总负责人,将全市92个乡镇(街道)划分为51个大片区,由各分县局分管领导、交警大队班子成员担任片长;将全市的4条高速公路、3条国道、18条省道和重点县乡道路划分为136条道路,由各交警中队长担任国省道和辖区县乡路的路长;把全市1.8万余公里道路分成347个路段,由交警中队民警担任段长,做到职责分明、定岗到人。他们还依托“四级网络”建立起一名民警带领两名乡镇交通管理员和若干名交通协管员的“1 2 n”的管理模式。由此,“三长”负责制做到定点、定岗、定时、定责、保安全“四定一保”,片长、路长、段长、交通安全管理员、交通安全协管员“五级”联管,实现了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上下衔接、五级联动。 三盯源头、十有宣传,管理方式“点面结合” 镇村交通安全管理员、协管员怎么干、干什么?滨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支队长王洪涛告诉记者:“我们制定了‘三盯’、‘十有’措施,指向目标就是‘抓源头’。” “三盯”:“人盯人”,交通安全协管员定期向车主和驾驶人发送安全提示、进行见面教育,及时通报交通违法和事故情况,做到盯驾照审验、盯违法行为、盯安全教育、盯舆情异动;“人盯车”,由交通安全协管员平时了解所联系车辆的情况及每日去向,督促做好安全设施安装和维护,确保“人病”不上车、“车病”不上路;“人盯路”,交通安全管理员和协管员对责任路段通行情况实时监管,劝阻交通违法,排查道路隐患,落实监督整改。 “十有”宣传:做到广场有板、道路有屏、社区有栏、学校有课、单位有员、电视有影、广播有声、报纸有字、网络有文、手机有微信,最大限度提升道路交通安全宣传覆盖面。他们创新宣传形式,编排了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说说俺村张富贵》《黄河岸边稻花香》等宣传剧目,组建农村交通安全宣传小分队和宣教大篷车,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把道路交通安全宣传送到田间地头。同时,他们把道路交通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列入《2017年度全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纳入学校安全教育课的主要内容,实现了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社会化,营造了人人关注交通安全、人人遵守交通法规的良好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