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法制网讯(记者 宋燕茹 通讯员 王凯忠)2015以来,连续第四次担任“双联共建”驻重点村第一书记。担任第一书记的6年间,他把3个省级重点软弱涣散村、省级贫困村建成农村基层党建先进村和脱贫攻坚典型村。2021年9月,再次主动申请,赴高新区许营镇龙汇新村担任第一书记。 7年时间,四次入村任“第一书记”,穿坏八双球鞋,骑坏两辆自行车,荣获18项荣誉。这是申长森的“工作画像”。 在群众跟前,他总是未语先笑,大爷大妈的嘴甜着呢,好像永远没什么难事;在村干部前,他高门大嗓,批评起人来不留情面;在领导那里,他说话快当、办事利索,整天盘算的就是村庄的发展。这是申长森的社会形象。 申长森,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检察院政治处主任。自2015年起,他先后担任许营镇崔庄村、曹庄村,高新区刘海村,许营镇龙汇新村第一书记,他说,自己早就深深地爱上了脚下这片土地、喜欢上了淳朴真挚的农民。 崔庄:从省级贫困村到全省精神文明村 崔庄村位于高新区最东南,以前往镇政府去,要从村北的西衣村借道,村民戏称“一路通”。由于路不好走,往外村卖西瓜,要卖的便宜,因为一路颠簸,瓜的卖相差,往村里来卖东西,则卖得贵,因为路不好走,人家把“路费”都算进去了。 在申长森任“第一书记”期间,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崔庄村通自来水、安太阳能路灯,完成包括崔庄村内的9个村庄25公里道路的硬化任务;修建了一座四十多米的大桥,实现了从田间地头、农家门口直达公路,圆了村民多年的梦,也为周边六个村几千名群众解决了出行难问题。原来去镇政府开车要二十多分钟,现在沿四新河一路向北,五分钟就到。 村里的道路修好以后,实现了从田间地头、农家门口直达公路,圆了村民多年的梦。 村子里没有产业,扶贫成果就没有保障。在崔庄村他和村“两委”把在外创业的农业大户请回来,在村东投资300余万元,建设养驴基地,贫困户通过养驴实现收益人均不低于2000元,形成了驴厂——沼气池——有机肥——采摘园的闭合产业链条。村集体利用扶贫产业专项资金保本入股采摘园,每年能产生17万元的纯收益。 申长森在村里的养驴场 修路、铺下水道、架设高压线、打井、建养驴基地……,大大小小28个项目,将这个被边缘化的村庄“武装起来”。申长森在任的两年,崔庄村从省级贫困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村、全省精神文明村。 刘海村:村庄整体搬迁 多年夙愿一朝成真 刘海村与鲁西集团仅一路之隔,属于搬迁村之列,但由于村子矛盾重重,始终搬迁不了。多年夙愿,一朝成真,2021年3月2日——25日,刘海村整村搬迁,一个月后,腾出的240亩地上长出绿油油的庄稼。 搬迁后的花溪村社区位于原村庄西北,预计2022年底即可入住,刘海村群众告别了担惊受怕的日子,即将过上舒心的生活。 这些“老大难”为什么解决得这么利索?申长森说,“不是我个人有多大能耐,是党的政策好,是各级干部真正把群众的事当成天大的事来办,现在,一些群众把功记在我身上,我听后心里总是突突地,因为受之有愧。” 曹家庄村:打造成江北游学第一村 在曹家庄村,他积极引进《山东引领旅游文化有限公司》全力打造“江北游学第一村”,利用自有资金,投资三百余万元、采用“总公司 子公司 农户”的经营模式,村内“一条路、三条街、六个胡同”的村容文化布展已完成,子公司建设的农村黑陶体验馆、农家食堂、儿童体验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欢迎。曹家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2021年“十一”《曹家庄嘉年华七天农家乐旅游活动》,吸引近15000人参加,真正把曹家庄打造成乡村旅游学习第一目的地,让村民们有钱一起赚,共同奔小康。 引进的现代仓储物流公司占地80余亩、总投资近8亿元,可以使全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300人就业,拉动周边近千人的产业链发展,预计每年上交税收5千万元以上,同时每年上交镇政府扶贫收益30万元、村集体收入10万元;建成许营镇电商免费培训中心,计划在明年初实现投产。 申长森在任2年,给村里解决了路灯;养老院的空调、电线;建设党建广场;修建旅游厕所、建设排水管道等等一些实际问题,受到了村民一致赞赏。 龙汇新村 2021年9月,再次主动申请,赴高新区许营镇龙汇新村担任第一书记。申长森的厨房兼卧室再兼会议室也就10多平方,里面放了几大兜面条,既有从家里带来的,也有群众送他的,这是申长森的饭食,他是个直率的人,这样吃饭方便。 申长森办公室的门一年四季都是敞开的,他经常发现屋里莫名其妙地多出些蔬菜,也不知谁送的,走在街上,一位村民问,“申书记,昨天的黄瓜好吃吧?”“好吃好吃,又鲜又脆,原来是你送的啊。”像这样的对话经常出现。 申长森有两样交通工具,一是汽车,从城里到村里就靠它了;二是自行车,这是他在村里的好帮手,走街串巷、往地里去、上贫困户家里去,一律是自行车。无论是在崔庄村还是曹庄村,申长森的车往大街上一放,从来不锁,文件、资料、钱、卡都在车上。他说,“群众都把我当亲人,这里是最安全的。”果然,几年来,他的东西一件没丢、他的车毫发无损。 放弃了本单位的优越工作条件,两度走进落后村,取得了这么大的工作成效,申长森在不知不觉间成了名人。“名人”对“名”却有清醒的认识:这都是因为中央的政策好、检察院的领导指导得好、各部门配合得好,自己只是一个办事员而已。 说到曾担任第一书记的村,申长森说的最多的是“我们村”,他早已把自己当成村里的一分子。他说,“第一书记”永远是最崇高的荣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