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教育“双减”落实,临沂市运用系统思维,坚持政府主导、多方联动,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评价等方面采取根本性举措,釜底抽薪“降虚火”,标本兼治“卸担子”,努力寻求学生负担大幅减轻、教育教学高质运行的双重目标平衡。 优化作业布置管理,作业缩量促减负。严格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要求,完善机制“去冗”,科学设计“归本”,确保作业数量适当、内容精当。实行教师自控、学校调控、家校联控,督促“一校一案”制定学校作业管理制度,建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工作机制,落实学生作业统筹和公示制度,班主任、年级组、教务处分级监控作业总量,家委会不定期监测作业情况。指导学校、教师树立“学习过程整体规划”理念,把作业研究与课前备课、课堂教学、课后练习一体设计,对作业功能进行重新定位,促进教、学、练三个环节无缝衔接,切实避免机械重复、无效训练式作业。围绕作业的目标、内容、难度、类型、数量等关键要素,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科学设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个性化作业,在部分学校尝试点餐式的“作业超市”、用社团活动代替书面作业的“无作业日”等举措,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激发学生对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深化课程课堂改革,教学提质促减负。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向45分钟要质量”,保证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减少对校外“加餐”的需求和依赖。依托全国“基础教育课程综合改革示范实验区”建设,探索完善“项目 领衔县区 领衔校”运行机制,通过14个项目实验区和680个项目实验单位,引领带动市域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突出沂蒙精神发祥地特色,把红色元素纳入课程教学,编写并免费发放《沂蒙精神教育读本》97万册,配套开发红色教育校本课程近2000门。抓住被确定为全国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入围教育部劳动教育实验区的机遇,多元开发特色课程,先后培育国家级校园足球试点县1个,国家级特色学校 177 所,在200余所学校设立校内劳动场所,发展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场所300余个,促进学生兴趣化个性化发展。今年以来,先后承办全国红色教育现场会、全国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现场会,获评全国优秀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通过评选名师、教学能手,开展巡回示范教学、线上项目式评课、精品课程直播等形式,鼓励教学方法创新,目前全市已设立名师工作室34个,形成了义堂中学“三段两步”流程、临沂四小“启阳”课堂、七里中学“双会”课堂等一大批先进教学法。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教育信息化设施覆盖率达100%,投入建成临沂智慧教育云平台,整合线上教学资源2840余万份,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创新持续涌现,课堂教学不断优化。 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强师夯基促减负。准确把握“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的内在逻辑关系,实行“补量 提质”双驱动,确保教师在校内“用心教、全力教、科学教”。把补充教师队伍纳入市政府2021年度20项重点民生实事之一,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8000余人,招聘数量继续居全省首位。研究出台临沂市中小学师德负面清单和师德考核办法,启动师德师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严肃查处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违规取酬、体罚学生等师德失范突出问题,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创新构建培训教师、培养名师、培育名家的“三梯次”卓越教师培育体系,启动新一轮“三名工程”培养行动,新培养沂蒙名师100名、名班主任100名、名校长40名,并持续评选沂蒙最美教师和教书育人楷模,形成教师梯队的“长链式”发展模式。建立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制度,选派优秀师资到农村学校任教,将优质学校办到学生家门口。 开展课外延伸育人,兴趣培养促减负。将课后服务列入“我为群众办实事”清单,按照“政府主导、学校主体、家长和学生自愿”的原则,确保课后服务一般每天不少于2小时,对结束后仍有需求的学生,针对性提供延时服务。根据学生兴趣特长和发展需求,打造以自主阅读、文体科普、社团活动为主的素质教育第二课堂。目前,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占比达70%以上,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在持续开展“红色教育进校园”活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本地红色资源密集的优势,将50多处红色教育基地作为中小学生研学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研学活动和情景体验,让爱党爱国爱军意识融入血脉、薪火相传。在城市,加快建设科技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占地3000亩的临沂市青少年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被确定为全国 14个实践活动营地之一,同时发挥社区作用,因地制宜提供各类球类、琴棋书画、跑步健身等活动的场所;在农村,培育了朱家林、尹家峪、压油沟等一批田园综合体,推行乡村“复兴少年宫”试点,建设“希望小屋”“筑梦书屋”“爱心小屋”等,让“双减”后的学生“有地方去、能动起来”。 推动教育评价改革,导向转型促减负。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坚持破立结合,创新构建教育评价体系,促使“双减”落地。把教育满意度评价纳入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从政府投入、办学规模、管理体制、优质均衡等方面设置指标体系,并引入第三方评估,严禁以升学率对学校排名,“破”短视行为和功利化倾向,“立”科学履责的导向。健全完善“千分制”学校综合评估方案,修订普通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估办法,围绕德育实效、智育水平、体育锻炼、美育熏陶、劳动教育,优化教学、作业、考试评价等环节设置,“破”重分数轻素质的行为,“立”素质教育的导向。构建“四维五面”教师评价体系,从“德能勤绩”四个维度,统筹学生评师、家长评教、教师自评、同事互评、领导点评五个层面,创新教师评价体系,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评先树优、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破”重教书轻育人行为,“立”全面育人的导向。创新“五育融合”过程性评价办法,义务教育实施“学生成长记录档案”评价,高中段实施“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报告”评价,积极推进中考制度改革,学科测试体现考察综合性、技能性,艺术、体育实行“过程参与 特长测试”方式的学业水平测试办法,“破”以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不科学做法,“立”全面发展的导向。 加强家长思想引导,转变理念促减负。构建“家校共同体”,通过设立课后服务家长志愿者、家长开放日、学校顾问等形式,引导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全过程。开展网上学校试点,定时向家长推送网络课程,聘任家校共育专家在线答疑解惑,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以“大国工匠”为指引,倡导家长合理规划孩子就业预期,尊重劳动、崇尚技能。(临沂市委改革办) |